江湖良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密林深处,开局乘着热气球逃亡,江湖良人,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咔嚓--咔嚓--咔嚓!”
“哗啦...!”
一棵又一棵竹子随着柴刀的挥动逐一倒地。
中午吃了烤鱼大餐后又经过充分午休,霍哲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挥起柴刀都更有力气了,不用一分钟就能砍下一棵碗口粗的竹子,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砍下的竹子已经倒满了地面。
这次砍下来的竹子数量,就目前而言。足以满足霍哲后续的各项计划所需了。
砍完后,把所有的竹子都拖到山林外的空地晒干。
接下来就得继续准备冶炼炉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烧制木炭所需的枯木已经准备就绪,等晚上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烧制木炭。
接下来还需寻找适于冶炼炉制作的泥土以及作为搅拌辅助剂的淡水。
直接用海水搅拌制作冶炼炉泥土不是不可以。民间古法建造土房子时,搅拌泥土时还会专门添加一定比例的盐巴,以增强泥土的粘结性,增强墙体的紧密性,提高坚固程度。某些特定情况下,还能提高炉壁的耐高温性能。
按霍哲个人的经验推测,类似黄泥土这种土性应该会比较适于作为冶炼炉的制作原料。
黄泥土是以前农村家庭盖夯土土房子的主要原材料。
夯土土房子的墙体都是通过专门用木板制的筑墙模板来固定和塑形泥土。
在建造夯土土房子时,人们将黄泥土、石灰、砂子、稻草按一定比例一起搅拌均匀后填入到筑墙模板内,然后再用工具夯实。待泥土干燥后拆除筑墙模板,就形成了坚固的土墙。
为了增强墙壁的牢固性,夯土墙每升高30公分左右,就在土墙中间放入竹篾。这些竹篾的功能就如同现代建筑中的 “钢筋”一样。
黄泥土目前还没有眉目。
庇护所周边的土壤都已经探查过,发现都是沙质土。
沙质土颗粒较大且松散,缺乏粘性和凝聚力的土壤性质,并不适合拿来做冶炼炉。
从地质学角度上分析,是此地过于靠近海边,经过海浪千万年的不冲击以及海水的侵蚀分选作用,使得较细的颗粒如黏土等被带走,而较大颗粒的沙子则在海边堆积。
针对这种情况,霍哲只能把自己求学时期所学的地理知识拿出来运用。
首先,尽量远离海岸线。一般来说,离海岸线越远,受到海浪冲击和海水侵蚀、分选的影响就越小,沙质土存在的概率也就越低。随着距离的增加,土壤中的黏土等细颗粒物质逐渐增多,土壤的粘性和凝聚力也会相应提高,更有可能找到适合建造冶炼炉的土壤。
其次,根据雨水冲刷理论,在山坡的坡脚、山谷底部、溪流两岸等地方容易形成土壤聚集区。雨水在冲刷山坡时,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矿物质,当水流速度减慢时,这些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山坡的坡脚是雨水径流的汇聚点,容易积累较厚的土壤层。山谷底部通常是水流的通道,长期的水流作用会带来丰富的沉积物。溪流两岸也会因为溪水的泛滥和冲刷,形成的土壤带。这些地方的土壤往往经过了自然的筛选和堆积,可能含有更多适合建造冶炼炉的成分。
根据观察山林的起伏情况初步确定,在山林的东南方向有明显的高低起伏,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该处的地势属于山谷,同时那疑似山谷位置的植被相较于山脊更为密集。
权衡再三后,霍哲决定前往查看。
作出这个冒险的决定,除了当下急需获得适宜的土壤来推进冶炼炉建造以获得单质金属来验证重要猜想外;还有个原因是,这种山谷地带的地理特性,结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山谷成为集水线,易于汇集雨水、泉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形成溪流的前提条件。而当下也急需寻到稳定的淡水资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