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9章 寒食风波里的腹痛谜案,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岐仁堂春诊:寒食风波里的腹痛谜案
楔子:清明雨里的急惊风
云港市的清明总带着水汽。今年的雨尤其缠绵,从凌晨就淅淅沥沥下着,把青云巷的青石板浇成了墨色。岐仁堂的铜铃在雨幕中突然急响,惊飞了檐下躲雨的燕子。推门进来的女人怀里抱着个男孩,塑料雨衣上的水珠滴在青砖地缝里,汇成蜿蜒的水痕。
\"岐大夫!快看看我家小乐!\"女人声音发颤,怀里的男孩约莫十岁光景,小脸埋在她肩头,身子弓得像只虾米。他叫潘小乐,住在巷尾的别墅区,打小就爱喊肚子疼,可这回不一样——刚才去郊外墓园祭祖,回来路上突然疼得直冒冷汗,小脸白得像宣纸。
岐大夫推开正在包扎的艾叶,镜片后的目光沉了沉。他看见小乐裤腿上沾着泥点,雨靴里还渗着水,显然是冒雨赶路了。\"怎么个疼法?从哪儿开始的?\"他摸出脉枕,先看孩子舌苔——舌质淡白,苔白厚腻,像铺了层未化的霜。
\"就这儿,肚脐眼上边儿。\"小乐被母亲放到诊床上,手指着中脘穴的位置,声音细若蚊蚋,\"早上在墓园吃了冷粽子,又喝了冰矿泉水,回来坐船时风特别大,船晃得厉害......\"
正说着,小乐突然蜷缩身子,牙关咬得咯咯响。岐大夫赶紧伸手搭脉,左手寸关尺皆弦迟,如按琴弦浸在冰水里;右手寸关虚大无力,像鼓皮蒙在空瓮上。\"这脉不对劲啊......\"他喃喃自语,指尖在脉枕上轻轻敲击,\"疼了多少年了?\"
\"从三岁就开始了,\"潘太太绞着湿漉漉的围巾,\"看过好多大夫,都说是消化不好,吃了消食片、益生菌,好两天又犯。上个月在儿童医院做了......做了那个什么镜,也说没事,就开了点调理的药。\"她刻意避开西医术语,记着岐大夫说过\"身体是个小宇宙,别用机器那套来看\"。
第一章:寒食埋下的陈年祸根
岐大夫没接话,而是掀开小乐的衣服。孩子的小腹微微隆起,按下去软软的,可刚碰到中脘穴位置,小乐就疼得叫出声。\"这里是不是总觉得凉?\"岐大夫指尖停在穴位上,\"冬天睡觉都得拿暖水袋捂着?\"
小乐惊讶地点头。潘太太更是瞪大了眼睛:\"是啊!这孩子从小就怕冷,肚子尤其怕凉,夏天都不敢吃冰的,可偏偏昨天祭祖,他爷爷非让吃那个隔夜的碱水粽......\"
\"问题就出在这'隔夜'上。\"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抓起一把党参在手里捻了捻,\"《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乐小时候肯定是某次吃撑了,伤到了脾胃阳气,就像田里的土被大水淹了,一时半会儿晒不干。\"
他顿了顿,又拿起白术:\"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当初伤了脾阳,就像工厂的锅炉火力不足,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慢慢就积成了'痰涎窠臼'——不是咳嗽的痰,是体内代谢不掉的湿浊,像煮粥时糊在锅底的米垢。\"
潘太太听得似懂非懂:\"可他昨天是吃了冷食才犯的呀?\"
\"这就叫'雪上加霜'。\"岐大夫把党参和白术放在秤盘里,\"本来中脘的阳气就像快要熄灭的炭火,冷粽子和冰水一进去,好比往炭盆里浇了盆雪水,不光火灭了,还结了冰。你看他左手脉弦迟,这是寒邪凝滞经脉;右手寸关虚大,是脾胃气虚撑不住了。《脾胃论》里说'末传寒中',就是这个道理。\"
小乐在诊床上呻吟一声,额头上渗出冷汗。岐大夫赶紧放下药包:\"不能再拖了,这不是简单的积食,是陈年旧伤遇上新寒,把脾胃阳气彻底困住了。就像门锁锈住了,硬撬是不行的,得先浇点油润润。\"
第二章:异功散里的温阳玄机
\"那该用啥药?\"潘太太急得直搓手,\"上次有个大夫给开了附子理中丸,吃了上火。\"
\"附子理中丸是猛药,适合急症,小乐这病是'虚中挟寒',得用'温和派'。\"岐大夫抓出茯苓和甘草,\"用异功散打底,这是《小儿药证直诀》里的方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健脾益气,就像给虚弱的脾胃派去几个帮手。\"
他又加了几味药:\"桂枝,温通经脉,把寒邪散出去,就像给冻僵的门锁加热;半夏,燥湿化痰,把那些'米垢'刮掉;炮姜,温中散寒,比生姜更温和持久,像个小火炉慢慢烤;木香,理气止痛,让堵住的气机通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