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章 灸火回春:一场跨越南北的脾胃救赎,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岭南出差的暗礁
深冬的云溪市飘着细雨,岐仁堂的铜炉里煨着陈皮茶。45岁的王景瑞蜷在羊绒大衣里,指尖叩击着茶几上的诊断单——这张印着\"慢性腹泻待查\"的纸,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广州出差的日子。
\"那时天天见客户,早茶晚酒的,烧鹅乳鸽配冻柠茶,哪想到脾胃会闹罢工。\"他解开围巾,露出苍白的脖颈,\"刚开始只是大便黏马桶,后来每天五六次,有时还带黏液,人也跟着发起低烧,像被抽了筋似的浑身没劲。\"
妻子李静插话:\"在广州看了中医,说是什么'湿热泄泻',吃了两周葛根芩连汤,越喝越怕冷,回来路上在高铁上差点晕倒。\"王景瑞撩起裤脚,脚踝处还有淡淡的浮肿:\"您看这腿,沉得像灌了铅,晚上睡觉脚底板都是凉的,被子焐半天才暖。\"
岐大夫放下脉枕,目光落在患者舌面上:舌质淡胖如水中泡发的宣纸,舌苔白腻似未化的薄霜。右脉关部沉细如蛛丝,尺部几不可寻;左脉弦细而微,如琴弦将断。\"《脾胃论》云'饮食不节则胃病',您这是寒湿困脾,非湿热也。\"他取过《黄帝内经》翻开,\"《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您北方人久居岭南,脾阳不敌湿邪,如灶底堆湿柴,火弱则水谷不化。\"
二、诊室里的冰火辨证
李静困惑地问:\"可之前大夫说大便黏腻是有热,怎么反而是寒呢?\"岐大夫用茶匙拨弄铜炉里的炭灰:\"此乃真寒假热之象。脾阳不足,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湿浊,下注则泄泻黏滞;虚阳浮越于外,故见低热。正如《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之理。\"
王景瑞皱眉:\"那为什么吃凉药更严重了?\"岐大夫指了指他手腕上的银表:\"您看这表链,若浸在冰水里半日,再用凉水冲,是不是更僵硬?脾胃本就虚寒,误用苦寒药,犹如雪上加霜。《针经》云'阴阳皆虚,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此时当以温阳为先。\"
学徒小周捧来艾灸盒,岐大夫摆摆手:\"非悬灸可济,需用瘢痕灸。\"见患者面露惊疑,他解释道:\"《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您病久体虚,非直接灼艾不能激发元阳。\"遂取来陈年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先在中脘穴涂抹少许凡士林:\"此为腑会,灸之可温通六腑。\"
当第一壮艾炷在皮肤上爆响时,王景瑞猛地缩腹。岐大夫按住他的肩膀:\"忍过三壮,便知其妙。\"第三壮落下时,患者忽然打嗝,一股酸腐之气涌上来:\"这是中焦气机始动。\"岐大夫边换艾炷边说,\"《难经》云'中脘为胃之募穴',如给脾胃这口锅底下添柴。\"
三、灸火里的四维疗法
灸至第15壮时,王景瑞腹部微微出汗,自言有股热流从心口向丹田蔓延。岐大夫示意小周记录:\"中脘57壮,分三日完成,今日先灸20壮。\"转而开方:\"附子理中汤加补骨脂、肉豆蔻,附子先煎一小时,去其燥烈之性,留温热之能。\"他指着《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症坚积聚\"的条文,\"此药如离火下照,可暖命门而燠脾土。\"
次日再诊,患者泄泻次数减至三次,便中黏液减少。岐大夫改灸气海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今灸百壮,如在丹田筑堤储水。\"艾炷落在气海穴,王景瑞闭目呻吟:\"后腰暖起来了,像小时候贴在火炕上。\"
第三日灸足三里,岐大夫边定位边讲解:\"此为胃之下合穴,《灵枢》云'合治内府',灸37壮,如引渠水灌溉干涸之田。\"当艾灰簌簌落在足三里时,患者忽然感觉脚趾微微发麻:\"凉气从脚底往外冒!\"岐大夫点头:\"阳气动矣,《脾胃论》'脾胃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今阳气渐复,诸症自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