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空船渡江——苏轼《赤壁赋》的虚舟哲学,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江阔云低夜未央,一苇横渡笑沧桑。
莫道空舟无载物,满船明月大江长。”
赤壁秋夜的悟道
元丰五年秋,长江雾气漫卷如龙。苏轼扁舟独卧,任浪打船头。友人吹洞箫呜咽,他却扣舷而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忽有鹘鸟掠水,惊起波心月影碎作万点银鳞。
客问:“此舟空荡,何物可恃?”
东坡掷酒壶入江,朗笑:“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言毕,舟底传来金石相击声——原是早年在黄州所铸“铁枷”,被他沉江镇船。这“空船”之姿,恰似《庄子·山木》虚舟之喻:不载功名,反能渡尽劫波。
虚舟之道的三重境界
(一)空纳万境
苏轼谪居惠州时,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白日与樵夫对饮,夜半却将《易传》注稿藏于菜圃。某日章惇派人查访,但见破庐中悬“识字耕田夫”五字,却不知竹篱缝隙间,塞着《荔支叹》的讽喻诗稿。这般“空”如陶渊明无弦琴,不奏宫商,自有天地清音。
(二)不争之争
元佑党争炽烈时,苏轼自请外放杭州。离京前赠同僚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司马光不解其意,待见西湖堤上桃柳成阵,方悟这“闲笔”实为民生大计。恰似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借势化劫
乌台诗案发,苏轼狱中坦然食鱼脍。狱卒惊问,答曰:“若圣上欲诛臣,安得江东鲜鲈?”后神宗见其“空船”之态,终以“人才难得”赦之。这招“以空容实”,比范蠡泛舟更高一筹——风浪愈急,愈显虚怀若谷。
历史长河中的“虚舟客”
(甲)严子陵垂钓
东汉严光披羊裘钓富春江,光武帝连遣三使不赴。人笑其痴,却不知钓竿丝线系着《赤伏符》残卷——宁做江上无名客,不染洛阳车马尘。
(乙)张岱夜航
明末张岱于西湖雪夜驾空船,载酒炉、茶具、琴剑。清军破城时,这“无用”之物竟成逃难方舟。他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虚舟载癖,反成乱世浮槎。
(丙)曹雪芹着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