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伯乐图里索非骥,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安城的暮色中,伯乐之子捧着父亲留下的《相马经》,指尖划过\"隆颡跌目,蹄如累麴\"的句子。他蹲在骡马市三日,突然揪住一个胡商:\"此马目如垂铃,定是千里驹!\"众人围看哄笑——那分明是头骆驼。商人掰开驼峰间的《相马经》,泛黄的纸页上还沾着西域的沙粒。

丹青锁骏骨

这则《艺林伐山》的寓言,恰似一柄刺向教条主义的长枪。伯乐之子将父亲的智慧异化为僵化标准,如同后世儒生把《朱子集注》奉为不可逾越的圣典。当\"按图索骥\"成为认知定式,活生生的世界便被压缩成故纸堆里的符号。

这种标签化的认知暴力,在历史中不断借尸还魂。赵括谈兵时引经据典,将战场简化为竹简上的阵法图;马谡守街亭时死守\"居高临下\"的教条,反被断了水源。正如《红楼梦》中贾代儒讲授《四书》,把圣贤之言讲成腐臭的裹脚布——标签一旦固化,智慧便成了束缚思想的绳索。

三重认知囹圄

第一重:典籍囚牢

宋代某知县审案,遇兄弟争产。他竟效仿《孝经》\"融四岁能让梨\",判弟弟独得家产。结果兄长饿死破庙,弟弟遭乡邻唾弃。这荒唐判例恰似《韩非子》\"郑人买履\"的升级版——宁信尺码不信双足的愚行,在权力加持下成了致命枷锁。

第二重:权威阴影

明代画院考校,某画师绘《牧牛图》,因牛眼中无童子倒影落选。主考官搬出《历代名画记》\"点睛之法\"训斥,却不知唐代牧童本不穿彩衣。这正应了苏轼《戴嵩画牛》的讽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标签化的知识体系最惧实践检验。

第三重:经验暴政

清末山西票号拒收留洋学子,理由竟是《商经》未载新式算术。那些熟背\"九九歌\"的掌柜们,在洋行汇票前算盘崩珠的窘态,恰似晚清武举人面对洋枪时的木刀——当经验成为拒绝新知的盾牌,便是衰亡的序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无良少年

知否

百世飞升

白眉罗汉

开局诗道圣子,将科学融入玄幻

路过的假面

系统:我以双修证道

背手装逼13抬手打脸

君恩如梦

满刺霸王龙

股市搬运工

短耳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