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荃湾再见
三月回春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9章 荃湾再见,四合院之从街溜子到反特先锋,三月回春暖,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一早
阎解放就被邵鸿飞带到了荃湾,也就是港城纺织厂的主要集中地?
1962年的荃湾被叫做“小曼彻斯特城”,香港大部分的纱厂都集中在这儿,全港城最大的纱厂和染厂也在这里。
很多内地的资金、技术和廉价劳动力来到港城,让荃湾的工业发展得很快,德士古道、杨屋道和柴湾角附近建了好多工厂。
像南丰纱厂这样有名的纺织厂就在荃湾,它是当时港城纺织业的重要代表,也见证了港城纺织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就在前边,这里距离纺织厂近,道路宽敞,也比较方便寻求…”
邵鸿飞边开车边介绍附近的情况,他选的地皮是拍卖得来的厂子,以前是生产水壶的。
在战争时期,港城的军需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油漆、防毒面具、金属头盔、铲子和挖壕工具、军服、水壶,以及战地电话和移动式收发装置等。
也正是因为战争结束,很多厂子经营不下去,有能力的进行转型,没能力的只能申请破产。
申请破产后,所有的资产由政府拍卖,优先偿还工人工资,其次才是债务之类的问题。
若资产拍卖后仍不足以清偿债务,剩余债务通常按比例分配,未偿还部分随破产程序终结而免除。
荃湾的地皮还是挺值钱的,位置比较好,可法院跟中介还是压低价格拍卖,被邵家拍下来。
本来邵家也想投资纺织业,只可惜太多了,现在港城的厂子除了纺织就是塑料,以至于大佬看不上,看得上的只能从小黑作坊开始。
阎解放本以为是块地皮,等到达工业大厦才反应过来,老邵找的地方,是工业大厦的3到5层,跟内陆模式压根不一样。
被清理一空的车间,有不少工人正在规划区域,区分原材料仓库,车间,成品仓库等等。
三层车间并不大,充其量只有五百坪,也就是1500平,跟他买的别墅差不多,只是少了两层。
他这才深刻感悟到港城上流社会的奢侈,一个中型的厂子,居然还不如一套豪宅大,还要供给200~500工人工作。
太奢侈了,就算是内陆地区,也就那些老地主的房子能比得上。
“什么时候能装修好?”
邵鸿飞算了下大概时间,伸出一根手指头,“一个月就差不多,霍老二说设备两个月才能到,绝对不会耽误生产。”
没办法,先不说从柏林海运过来就需要一个多月,还有一定的准备时间。
而且他们的设备都有点敏感,绝不能有半点马虎,这可是关系着一两百万。
几人分红也算明确,邵鸿飞统筹全局,人比较爱算计,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庄修贤负责原材料采购,霍老二联系设备,老何性子跳脱,专门负责工人。
几人之中,也就他什么都不干,不过他也有任务,等设备到了之后,就要回内陆找个大佬研究,怎么才能更好的改进设备。
这可是要花钱的,前期的经费绝对不会少,对此他倒是不怎么担心,时间还早,没准哪天系统就刷新出来了。
车间并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看一下选的地方怎么样,如果不行,就抓紧时间换。
对此阎解放很满意,楼上楼下都是纺织厂,有什么不满意的,到时候连运输都节省一部分成本。
如果真的造出优秀的产品,到时候南丰纱厂才是他们的大客户,而不是这里的中小型纺织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